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觅踪大庆关之2

    信息发布者:大荔水果
    2022-08-16 00:37:55   转载

    觅踪大庆关之2


    雄关故桥扼险津

    ——觅踪大庆关之二

    原创/拜啸霖


    47f3b374f531c20d_640[1].jpg



    沿着起伏坎坷的乡间土路,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开车越过防汛堤坝,进入眼帘的是绿格盈盈的红萝卜地,养眼而喜人。有农人正在田地里收获山药,询问大庆关遗址还有多远,竟无一人知晓,满脸的茫然情绪。

    我和砚岭先生沿着百度导航路线向东而行。砚岭先生问:“大庆关是什么样的关口,很少听说。”我说:“大庆关是古代控制从大荔去往山西、河北,甚至东北的黄河津关。” 砚岭先生又问:“为什么古代会在今天大荔和永济这个位置设立大庆关,而不在北边的合阳、南边的华阴一带?”

    我从三个方面给砚岭先生作了阐释:从军事地理来说,北边黄河两侧多为黄土台塬,沟壑纵横,土原与河道高低落差较大,通行难度大;南边东有中条山阻隔,西有洛河、渭河环抱;水面不宽,水流缓慢是这一带得天独厚的特点;从物产经济来说,西岸是“天府之国”关中盆地,东岸是“三晋粮仓”晋南盆地;从民俗文化来说,晋南和关中语言、民俗接近。

    除了以上,一个搞航拍的朋友说,从高空俯瞰关中东部平原和晋南平原,像一只鹰的两翼,黄河西岸大荔赵渡镇一带(古代临晋关的大略位置)的黄河象是鹰的头,控制了头,就控制了鹰。

    唐玄宗时期的中书令张说在其《临晋渡赞》中曰:“(临晋关)隔秦称寨,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即大庆关(临晋关)是个关寨合一之地,是关西的要冲之处,河东的聚焦之处。

    黄河“几”字形轨迹由南北向东的拐弯处,历史上有名的古渡口有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要津雄关是赫赫有名的关中东大门潼关。大庆关是仅次于潼关的重要津关,是因水渡之要而生的“要道重关”。

    大庆关鲜为今人所知,是因为其在明清以后的没落。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认为:“蓋因西有陇关,东游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即大庆关),西南有散关,秦地居其中,故谓之关中。”大庆关在历史上不仅对关中影响巨大,而且是逐鹿中原的战略要津,是以黄河为天堑的关隘,不同于以山势险峻而居的关中其它八个“险隘雄关”。

    大庆关之名,始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距今已千年以上。“大中祥符”,是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个年号,是个特立独行的年号,其名源自于赵恒伪造的天书——《大中祥符》三篇。

    赵恒是赵光义的第三子,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侄子,初名赵德昌,后改名元休、元侃,其子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人文鼎盛的宋仁宗赵祯。赵恒即位之初,对外也曾亲征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击败辽军,对内反腐倡廉,发展经济,将北宋的政治、经济推向鼎盛巅峰,史称“咸平之治”;中后期其热衷于“拜天求道”“伪造天书”“封禅名山”……

    这些今人可笑举动的背后,赵恒皇帝还是个浪漫的“文艺青年”,给后世留下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株栗,书中车马多如簇”。

    其实这一时期留给后世的不仅只有赵恒皇帝的名言,今天的秦腔戏曲中,有一文一武两个人物,是宋真宗赵恒朝的名臣:文臣为戏曲中的“寇老西儿”,是对宋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战派名相,即今天渭南人熟知的“东府三圣”之一的下邽人寇准;武将为戏曲《杨家将》中忠臣杨六郎的原型——杨延朗,是积极抵抗辽军入侵,保边关安宁的主力将领。

    “大庆关”之名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三种传说:一说与北宋“普天大庆”赵恒营造的“受命于天,世祚长久”盛世有关;一说与“普天大庆”赵恒伪造的《大中祥符》天书从天而降有关;还有一说是赵恒过临晋关前往山西万荣祭祀地母“后土”,期间龙颜大悦,回京都后给文武百官加薪,特诏允许臣民聚会宴饮三日以示“大庆”,至于赵真祭祀地母“后土”时遇到了什么样的祥瑞之兆,或遇到了什么使其心情愉悦的事件,典籍并无明确的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之前,大庆关或名临晋关,或名蒲坂关、蒲津关、蒲关,实则是因黄河东西两岸地名的不同称呼而已,河东渡口在蒲坂古郡(今山西永济)故称“蒲津关”,河西渡口在临晋县故称“临晋关”,都是因河而雄的“河关”。

    大庆关的前身临晋关,是因“河渡”而生、而名的。

    传说最早从临晋渡黄河的,是商代末期的周文王,其率兵从此东渡黄河,大败耆国(今山西省长治西南一带)。

    史籍记载从临晋关黄河上连舟架桥渡河的,是500余年后春秋后期秦桓公的小儿子秦后子。《史记•春秋•左传》记载:“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秦后子出晋……造舟于河,自雍及绛”。

    秦后子赵鍼,是秦桓公赵荣(先秦男子不称姓而称氏,“嬴”虽为秦姓,但只代表部落的名称,氏“赵”才是对外的称呼,故不称嬴荣,而称赵荣)的幼子,秦桓公时,秦后子“封于徴(即北徴,今陕西澄城县西南)、衙(即彭衙,今陕西澄城县西北)”,其奔晋之后,晋平公“封于裴乡(今山西闻喜县一带)”。

    赵鍼从小备受其父秦桓公的宠爱,父亡后他的同母哥哥秦景公赵石即位,或因谗言诬陷挑拨,或因秦桓公过宠惹忌,母亲怕他被逐或被杀,劝他离开秦国,投奔晋国避难。秦后子在黄河上造舟架浮桥的目的,民间传说为了运送他的上千辆辎重车,史籍记载是为了“运送酬币”。

    《春秋》记载“秦后子奔晋,享晋侯,雍(今陕西凤翔东南一带)至绛(今山西侯马一带),十里置驿,归取酬币终事八返。”即运送“酬币”的车辆往返了八次。

    所谓“酬币”,就是秦后子“奔晋”时,给晋平公晋彪所供奉的见面礼。《礼仪注疏•卷二•士冠礼》曰:“饮宾客而从之以财货曰酬”,注释曰:“主人酬宾,当奠酬之节,行之以财货也”,又曰:“天子酬诸侯,诸侯相酬以此玉将币也。”而“酬币之法,尊卑献数多少不同,及其酬币,唯于奠酬之节一行而已。”

    最早从临晋一带黄河大规模渡兵的,是史称“西戎霸主”的秦穆公。《左传•(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25年)》记载:“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

    对于此事的来龙去脉,《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更为详尽——

    公元前627年夏四月,秦穆公率军伐郑国,在灭滑国(国都两个,一在“滑”,即今河南睢县一带;一在“费”,即今河南偃师附近)回师的路上,晋军出奇兵从茅津渡(因黄河岸古茅城而名,位于今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南岸为今河南三门峡会兴镇)自北而南过黄河,大败秦军于殽山,史称“秦晋殽山之战”。公元626年穆公亲征,秦军仍以孟明视为将,率军从临晋渡过黄河后,下令焚毁所有渡船,以示有进无退、誓死必胜的决心,一举攻破了王官城,到了都城郊外,晋襄公四境坚守,不与秦军交战,无奈之下秦军拉着殽山战死者的尸体,从临晋之南的茅津渡过黄河回到秦国。公元前625年春二月,秦穆公命孟明视为将,欲报殽山兵败之仇率军伐晋,又被晋军在彭衙(今山西侯马一带)打败。

    秦穆公“济河焚舟,誓死而战”从临晋渡黄河并没有桥的记载,应该是舟渡。“临晋渡口”地位的提升和筑关,源于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吴起,是魏国战略西进的需求。

    春秋后期,晋国王室衰微,王权被架空,大权由赵、魏、韩、智、范、中行氏“六卿”掌控。“六卿”彼此之间争夺地盘,互相攻伐,此消彼长。到公元前453年,只剩下赵、魏、韩三家依然坚挺强劲。50年后周威烈王默认了赵、魏、韩三家实际控制晋国的现实,封赵、魏、韩为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嗣后,赵、魏、韩与秦、齐、燕、赵进入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魏国与黄河西岸的近邻秦国征伐不断,魏文侯起用吴起时,魏国打过黄河,占领秦国河西城寨,建立河西郡。

    据《帝王世纪》《竹书纪年》和《史记》的记载,最早在临晋渡口一带设的津关,就称“临晋关”。《史记•魏》记载:“战国初,魏文侯任吴起为将,克河西秦地,筑临晋关,置西河郡。”大荔沙苑一带的民间,至今还在流传魏吴起筑吴城(后称吴起城)、秦“沙捺吴起”的故事。

    吴起克秦河西的年代,秦国处于“四代乱政”的后秦惠公赵仁时期,士族大夫内斗,王权势微力衰,魏国对秦河西之地觊觎已久。公元前409年,经丞相翟璜举荐,魏文侯魏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打黄河以西的秦国。吴起攻克了秦国的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并筑城,之后一路向南打到洛阴(今陕西大荔县南),向西南打到郑县(今陕西华县)、向北打到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攻克大片河西秦地,魏在黄河以西设立西河郡,任吴起为河西郡守。吴起为西河郡守期间改革魏国兵制,创立了闻名史册的“武卒制”,修筑了吴起城和临晋关,以防御秦国的进攻。

    魏武侯魏击即位后,平民出身的“鬼谷学派”与孔子弟子子夏为代表的“西河学派”的争斗悄然而起,好功名的吴起因与丞相公叔痤争夺权力、功名,受排挤失去魏武侯魏击的重用。吴起弃魏奔楚后,魏国连战连败,无奈将河西地送给了后秦惠王,以示“结盟同好”,秦国在黄河西岸设关据守,仍以县名临晋称关为“临晋关”。

    自此后,临晋渡不再只是一个连通黄河东西两岸的普通渡口,成为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关隘要津”关口。

    临晋关的浮桥,政治避难“奔晋”的秦后子赵鍼,为运送给晋平公晋彪的“酬币”,在临晋一带黄河上所架的浮桥,应该是应急、简易、一次性的浮桥。真正称得上像样的浮桥,是奠定了“秦灭六国之基”的秦昭襄王嬴稷。《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释:“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

    嬴稷,就是前几年火爆荧屏的电视剧《芈月传》中宣太后芈八子的儿子,其在位56年,致力为秦国描绘“统一”的宏伟蓝图,远交近攻,倾力征伐,东出秦陇,并击魏楚,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都城郢;以鄢郢之战、华阳之战、伊阙之战、长平之战,打残了超级强国齐国,打得准超级强国赵国、楚国也是上气不接下气,攻陷洛邑灭了东周王朝,迁九鼎于咸阳制造统一舆论……

    而秦国在黄河上架浮桥的“昭襄王五十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白起“长平之战”坑杀二十四万赵国俘虏的年份,也是白起抗命拒绝攻打邯郸,“君臣忌恨”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年份;还是秦昭襄王从一路高歌、攻城略地走向昏招频出、丟城失地的转折年份……

    有人说,临晋关的设立,以及关上浮桥的建立,既是“秦晋之好”的桥梁,也是“秦晋相争”的扼要。

    秦穆公为了和晋国搞好关系,娶了晋献公的长女伯姬,又将自己的宗女嫁给在秦为质的太子圉(养马的人),将宗女嫁给在诸侯国四处逃亡避乱的公子重耳,又帮其归晋为君,成就霸业,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秦晋和睦相处,留下“秦晋之好”的千古佳话,也留下秦太子渭河边送舅舅重耳,甥舅情深的温情诗意《渭阳》,至今其遗韵还留在大荔人对母亲娘家的称谓里——“渭家”“渭家婆”“渭家爷”。

    秦国东扩,晋国西进,临晋关都是双方激烈争夺之地。晋文公重耳去世后,“秦晋之好”走到了尽头,文公之子晋襄公“败秦于殽”(即潼关之东的殽山一带),而且俘虏了秦国的三员大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之后双方战事不断,各有胜败,比如史载的“令狐之役”(今山西临猗北)秦军大败,“武城之战”(今渭南华州西)晋军大败,“少梁之战”(今陕西韩城南)秦军大败,“曲沃之战”(今山西闻喜东)晋军大败……秦桓公时,晋国趁秦内乱,合纵伐秦,将秦军一路打回泾河;到秦景公时,晋国甚至一度打到泾河以西地区;直到秦献公时,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秦国才得以再次东扩;至秦惠文君,魏虽将河西之地还给秦国,依然满足不了秦国崛起东扩野心,黄河以东大片土地归入秦国。

    秦国之所以在“昭襄王五十年”于临晋黄河上架“浮桥”,或许与邯郸久攻不克,魏楚联手援赵有关,或许与魏楚联军乘胜进击河东(进山西省西南地区)有关,或许与赵、魏、楚、韩联军从秦国手中争夺、收复魏国之河东郡、安阳、汾城,赵国之太原郡、皮牢、武安,韩国之上党郡、汝南有关……尤其上党郡、太原郡、河东郡的失去,使秦国的疆域又回到了函谷关以西的态势,这是秦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临晋黄河上架浮桥,正是应对这种军事战略被动,缓解后勤补给压力的需求,因为南边的茅津渡、风陵渡、大禹渡水形复杂、地形险要,北边的夏阳渡不在交通要道,龙门渡距离太远……

    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临晋渡”是因战争的需求而产生的,而且这一时期,黄河西岸的“临晋”战略位置要高于东面的蒲坂,因为这一时期大的战略态势是:秦国一直向东发展。发源于东夷的边陲小部落“秦部落”,是武王周乙“西征”时,被从今天山东的曲阜、费县、范县一带秦人的发源地,西迁到甘陕交界的边陲西犬丘(今甘肃天水一带),后因某一支系祖先“赵非子”(父大骆)善于养马闻名而获得好运。《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蓄,善养息之”,“周孝王招使主马于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与眉县之间)”,即“赵非子”替周孝王在今宝鸡千阳县关山牧场一带养马。周平王东迁洛阳时,养马的秦部落忠心护卫,因拱卫有功被封为诸侯国。此后秦人从甘陇走向关中,先建都于雍(今宝鸡凤翔南),秦孝公嬴驷商鞅变法后迁都咸阳,而“伐灭六国,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是秦帝国的宏大政治抱负。

    自魏国后,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均在此地的黄河上连舟建立浮梁,设有辖制渡口的“要津之关”,西汉以前名“临晋关”,汉武帝时常经此过黄河去山西万荣祭祀地亩“后土”,因临晋关位于通往河东蒲坂的津渡,改称“蒲津关”或“蒲坂关”,简称“蒲关”,或沿用临晋关旧称。关名的变化,既有两岸城池地位变化的原因,也有不同的战略需求,除了唐代,大都与战争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这些战火烽烟弥漫的临晋关古渡里,我内心深处更为惦念的,还是历史河流两岸那种“落日西风送棹讴,行人无数立沙头”的情景和意象,无论你在干什么,在归途的夕阳下,观看着和自己一样等待渡船的行者,听着摆渡船家一边划船,一边欢快地唱着歌谣……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拜啸霖】关锁咽喉何处渡 ——觅踪大庆关之一



    觅踪大庆关之一

    关锁咽喉何处渡——觅踪大庆关之一原创/拜啸霖追溯家族姓氏渊源,研究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左万户”,被蒙古民族敬奉为“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的先祖木华黎,其“统领伐金,经略中原”时有多次自大庆关渡黄河的记载,虽家乡在大荔,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35609.html

    觅踪大庆关之2

    觅踪大庆关之2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6.html

    觅踪大庆关之3

    觅踪大庆关之六 3关上烽烟随水去——觅踪大庆关之三原创/拜啸霖走到黄河边的防汛景观路上,才真切感受到黄河的风姿和气韵。极目远翘,黄河之水从北面的云天结合处而来,南去的波浪舒缓而优雅,丝毫没有壶口一带的惊涛拍案和波涛汹涌。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5.html

    觅踪大庆关之 4

    觅踪大庆关之4长河天险觅古渡——觅踪大庆关之四原创/拜啸霖和曾在原平民镇当过领导的“寺儿”哥闲聊得知,大庆关村名是近年才改的,以前叫新建村。但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大庆关的地名,明代隆庆四年(1571年)黄河改道后设有旧大庆关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4.html

    觅踪大庆关之 5

    觅踪大庆关之 5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3.html

    觅踪大庆关之六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