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觅踪大庆关之 5

    信息发布者:大荔水果
    2022-08-16 00:31:47   转载

    觅踪大庆关之六 5

    关中更牛壮地坤

    ——觅踪大庆关之

    原创/拜啸霖


    47f3b374f531c20d_640[1].jpg



    沿防汛路南行至牛毛湾,伟人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标语醒目而高远,一尊标志性的石牛雕塑挺立在高台之上,雕塑底座两侧镌刻着“安澜惠民”四个大字。放眼望去,河面更为广阔,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对面的鹳雀楼沐浴在霞光里,清新而辉煌,娇媚而迷人。不由地暗想,当年诗人王之涣可是在这样的霞光里,遥望秦岭方向的阳光渐渐落下,看着黄河之水涛涛奔流,黄河西岸关中之地的田野葱茏而茂盛,绵延伸向远方,那里有诗人向往的京都长安,那里有决定诗人功名前途的庭阙皇宫……

    史料记载,唐开元新修的蒲津桥,以耕牛为本模,熔铁为地锚,两岸各置四尊铁牛,牛座下铸六根铁柱为桩,牛侧各立一铁人为辅,牛尾固铁索,以系浮桥。中有两座铁山,一根穿孔铁墩,当铁索束于铁轴,经铁山而绕于铁墩,横杠串入铁墩之孔,推杠而铁墩转动,就会抻拽横陈河上铁索或松或紧,以使浮桥平稳畅通。八尊铁牛、八个铁人,加铁山、铁柱、铁链等铁质构件,总重达130万斤以上,耗用了朝廷近八成的铁矿。

    后人称颂开元蒲津桥,“横亘百丈,连舰千艘”“链如游龙,势若长虹”,成为维系唐京畿及北方边关重镇的天堑通途。对于普通老百姓,印象深刻的是还是河渡两岸的铁牛和铁人。宋人释普宁看到黄河西岸的铁牛,赋诗嬉赞:“骨格纯刚蹄角全,轩然鼻孔自辽天。不贪陕府栏边草,啃遍耕翻祖父田。”

    在黄河西岸的大荔,民国时期有乌牛乡,现今大荔县范家镇有南乌牛村、北乌牛村,村里人传说:他们祖上是从大庆关迁来的,以“乌牛”为村名,是对当年黄河岸边铁牛的纪念。在黄河的东岸,以1989年考古发掘复制的“铁牛”“铁人”“铁山”,成为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2016年自驾游览永济蒲津渡遗址时,导游介绍说,唐代开元年间的蒲津浮桥拽揽用铁牛,既取义于牛的力大无穷、牛气冲天,又与神秘文化《易经》有关。据说讨论蒲津渡浮桥“地锚”方案时,唐玄宗李隆基曾专门咨询司天监的易学奇士,易学推演后否定了以“大象、雄狮为地锚的方案”,以“牛象为坤,坤象为土,土胜之水”为由,推崇以“秦之耕牛为模,铸铁牛、连四蹄,牧人在侧吁之以驻,深埋以为锚”。此传说并无正史记载,真假无从考证,但其中暗含的“水来土掩”朴素观点不无道理,此亦是浮桥总揽兵部尚书张说《蒲津桥赞》中“亦将厌水物”的认识。

    查阅史料得知,开元蒲津浮桥的铁牛“一牛且数万斤”。据发掘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的考古专家考证、推算:黄河东岸西北角的铁牛,形象是一头公牛,重约26.1吨;东北角的铁牛,形象是黑唇黄毛牛,重约31.4吨;东南角的铁牛,形象是犍子牛,即俗称 “阉割的公牛”,最有蛮力,重约43.5吨;西南角是一头三四岁的牛,重约45.1吨。

    有民间学者从形状、形态、位置、分布、稳固五个方面,对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四尊铁牛作过深入研究——

    形状,都是“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后拽状”,每尊铁牛分别浇注于长方形铁板(长约3.5米,宽约2.3米)上,铁板下方连接着六根大铁柱,斜插深入地下达丈余。

    形态,都是膘肥体壮,肌肉隆起,瞪目怒视,尾贴后股向外,奋力拽拉着舟桥上的铁链。

    位置,呈梯形分布,前窄而后宽。前边两尊牛相距11.95米,后边两尊牛相距14.32米,前后两只牛相距7.5米。

    分布,四尊铁牛并不是站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一个西北角最高、东北角最低的斜面上。以西北角为准,西南角低19公分,东南角低22公分,东北角则低69公分。

    稳固:铁牛屁股都蹲在一根三十公分粗的铁棒上,牛后边是近半人高的铁山,在后边是立在地面上的铁柱。拽拉舟桥的铁链在牛屁股后边的铁链上缠绕几扎,经过铁山,最后固定在铁柱上。前面两尊牛,两米开外就是用石头砌成的河堤。

    这些研究者的阐释和呈现,不由人不叹服古人的智慧。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浙江遂安人周景柱,由内阁中书出任太原知府,史载其“断案如神,庭无留狱”,有《太原晋祠记》传世,是纂修《蒲州府志》的总裁。其巡视蒲津关渡后,专门撰写了《开元铁牛铭》,盛赞开元蒲津关浮桥之“铁牛”曰:“牛之壮兮若山峙,角矫矫兮触苍兕。河流安兮天吴逝,牛戢蕺兮载其间。怒浪息兮无凌遄,东静魏壤兮徙晏秦关……”

    对于铁牛之侧的铁人,《开元铁牛铭》称之为“牧者”,曰:“牛各有牧,或作先牵,或作廻叱。其面目意色,各宛然肖发。想其初时,巧椎共工,妙范在中。”

    对于这些铁人的形态和服饰,民族史研究者惊人的发现:铁人代表着不同的民族,隐含着深刻的寓意。西北角的铁人,鼻头硕大,鼻梁拱起,头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长袍,是维吾尔族的装扮;东北角的铁人,身强体壮,彪悍结实,方脸粗眉,身着骑士服饰,似蒙古人装扮;西南角的铁人,眼目深炯,身穿藏袍,左臂纳袖,右臂坦露,俨然藏族人的装扮;东南角的铁人,面孔端庄,神态文静,头戴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唐装,活脱脱汉族人的装饰。而且认为四尊铁人站立的方位,也与“维、蒙、藏、汉”民族生息的方位相近。如果后来的这个论断成立,那么黄河西岸的“四尊铁人”会代表哪个民族呢?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可以想象唐代民族相融、和谐相处的胸怀和程度。

    看到、听到这些关于大庆关浮桥铁牛的记载、描述和研究,我有时在想,或许当年修筑大庆关浮桥时,选择关中铁牛作为地锚的模型,不仅仅是从其体型考虑,除了民间传说的易理占卜,或许还有一个隐含的寓意,那就是关中牛的包容与诚朴秉性,执著与开拓精神。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拜啸霖】长河天险觅故渡 ——觅踪大庆关之四
    【大荔文学·散文·拜啸霖】关上烽烟随水去 ——觅踪大庆关之三
    【大荔文学·散文·拜箫林】雄关故桥扼险津 ——觅踪大庆关之二
    【大荔文学·散文·拜啸霖】关锁咽喉何处渡 ——觅踪大庆关之一



    觅踪大庆关之一

    关锁咽喉何处渡——觅踪大庆关之一原创/拜啸霖追溯家族姓氏渊源,研究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左万户”,被蒙古民族敬奉为“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的先祖木华黎,其“统领伐金,经略中原”时有多次自大庆关渡黄河的记载,虽家乡在大荔,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35609.html

    觅踪大庆关之2

    觅踪大庆关之2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6.html

    觅踪大庆关之3

    觅踪大庆关之六 3关上烽烟随水去——觅踪大庆关之三原创/拜啸霖走到黄河边的防汛景观路上,才真切感受到黄河的风姿和气韵。极目远翘,黄河之水从北面的云天结合处而来,南去的波浪舒缓而优雅,丝毫没有壶口一带的惊涛拍案和波涛汹涌。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5.html

    觅踪大庆关之 4

    觅踪大庆关之4长河天险觅古渡——觅踪大庆关之四原创/拜啸霖和曾在原平民镇当过领导的“寺儿”哥闲聊得知,大庆关村名是近年才改的,以前叫新建村。但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大庆关的地名,明代隆庆四年(1571年)黄河改道后设有旧大庆关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4.html

    觅踪大庆关之 5

    觅踪大庆关之 5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3.html

    觅踪大庆关之六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