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觅踪大庆关之 4

    信息发布者:大荔水果
    2022-08-16 00:34:11   转载

    觅踪大庆关之4

    长河天险觅古渡

    ——觅踪大庆关之

    原创/拜啸霖

    和曾在原平民镇当过领导的“寺儿”哥闲聊得知,大庆关村名是近年才改的,以前叫新建村。

    但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大庆关的地名,明代隆庆四年(1571年)黄河改道后设有旧大庆关乡和新大庆关乡;清代光绪二年同州府东路所辖18村,有旧大庆关乡和新大庆关乡;清代同治年间朝邑县实行军政合一的局村建制,设14个巡警局,有大庆关局,驻地设在旧大庆关乡,辖15村;当地的村民说,1950年朝邑县平民镇有大庆村,也有的说当时不叫平民镇,叫大庆关乡……

    关于新建村,据1994年版《大荔县志》记载,1983年“人民公社”改乡镇建置时,鲁安乡有新建村,雨林镇也有新建村,其周边村名为鲁安村、鲁豫村、新鲁村、豫安村,从村名中的“鲁”“豫”“安”,透出几分渊源和祈愿。

    关于这一带村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民国二十六(1937年)“花园口爆炸”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饥荒”河南、山东难民形成;一说是明代以后新旧大庆关原住民与民国时期的山东、河南移民后裔;官方史料的记载,多与民国时期招募河南、山东移民耕种黄河滩地有关, 民国十五年(1926年)河道东移,黄河西岸多出几万亩河滩地,时冯玉祥为陕西督军,为加强“三河口”一带管理,也为了安置河南、山东一带的饥民,分朝邑、华阴两县土地,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置平民县,县城设在黄河东岸的大庆关乡(应为明隆庆四年河道西移后在朝邑镇东七里所置的新大庆关),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庆关淹没于黄河水底,关迁至平民村(今平民村位于仁兴村与严通村之间)。

    大庆关是开西北的扼要,通华北的要塞,处秦晋豫黄河要冲,与潼关、古函谷关形成三角军事防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资治通鉴》中十余次提及:秦始皇三次出巡中原,唐玄宗两次北巡太原,均由蒲津渡往返;刘邦出汉中定关中,曹操征马超韩遂,隋文帝下河东,李渊父子灭隋建唐,金元角力关中……许多战争和历史转折,都在关前留下了历史的印痕。

    其实大庆关不仅仅是烽烟弥漫的战争要津,也是民生和经济往来的交通要道。

    《左传》记载:“(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冬,晋荐饥,乞籴于秦”“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名之曰泛舟之役”。即公元前647年,晋国再次遭遇大饥荒,向秦国求助。秦国援助的粮食从雍城(今陕西凤翔南)运到绛城(今山西侯马一带),经临晋渡黄河的运粮船源源不断,蔚为壮观,历史上把这次运送救灾粮事件称作“泛舟之役”。

    对于从临晋关运救灾粮的事件,《秦本纪》和《晋世家》都有墨迹。《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旱,来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惠公)四年,晋饥,乞籴(买粮食)于秦……卒与粟,自雍属绛”。

    除了救灾,大庆关还是山西的铁矿、食盐和燃料和陕西物产运送、往来的黄金水道,更是商贾买卖、流通物资的商道。《隋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年间,诸州调运物资,河之南自潼关调运,河之北从蒲津关调运,输运长安”。大庆关是历史上沟通河北之交通要道,山西、河北,乃至辽东一带的物资均自此通过。

    真正使大庆关(时称临晋关)走向繁荣和鼎盛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在黄河上所建的铁索桥。

    唐开元盛世间,皇室越来越重视其发家吉兆福地山西,时常被蒲津渡旧的桥梁阻断交通。为了方便国都长安与北都太原的往来,同时改善第二条去往东都洛阳的津渡,沟通西北与中原、京都与华北,甚至是畅通与西域、东北的经济贸易,唐朝廷举国之力,在关中东北要冲之地临晋关的黄河上,修建了“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废弃之前年年维修的木桩竹缆桥。

    总揽修造临晋关“蒲津铁索浮桥”的兵部尚书、中书令张说,在其《蒲津桥赞》中,对旧蒲津桥作了形象生动的对比——

    旧的蒲津桥,虽号称横亘百丈,桥下连接舰船千艘,船只用竹索链接。但是竹索浮桥,不耐长久,不够坚固,每当春天冰雪消融,洪水塞川而下,冰凌就会冲断桥索,破坏浮桥,阻断交通,年年如此。蒲津桥一旦中断,必定影响京师通行北都太原之路,影响与黄河东北地区的沟通,也影响与中原、华北的经贸。张说《蒲津桥赞》曰“横縆百丈,连舰十艘,辫修笮以维之,系围木以距之,亦云固矣。”

    按当时的条件,这种木桩为锚,横舟为梁,编织竹条连接而成的桥,也称得上是坚固的了。然而旧桥“绠断航破,无岁不有”,即年年都会出现竹缆损坏断裂,通航受阻的问题。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既有不可改变的黄河“凌汛”和冰水侵蚀的自然因素,即“每冬冰未合,春互初解,流澌峥嵘,塞川而下”;也有材料经受不了冰凌和磅礴水势“如础如臼,如堆如阜,或摐或掍,或磨或切”,在浸泡、腐蚀、切割、磨损下,桥柱、桥索、竹簾、舟梁年年损坏严重。“虽残渭南之竹,仆陇坻之松,败辄更之,罄不供费”,即使把渭河南的竹林全破坏完了,把大陇山(本指甘肃大陇山,可能指今天黄龙山)一带松树全砍了,坏了就换,生产也赶不上损耗。“蒲津老桥”成为了地方官吏的心病,“津吏成罪,县徒告劳”,管理河道的管理常被问责,河两岸郡县对河的治理也是徒劳无功。

    鉴于旧桥的问题,唐玄宗李隆基特颁诏书,任命兵部尚书、中书令张说总揽修建“秦晋通衢”蒲津桥。天下能工巧匠皆汇聚于此,从开元九年(721年)开工,至开元十二年(724年),历时近四年告竣。

    据史料记载,当时流经临晋、蒲州的黄河分为两股,主流水深而面宽阔,靠东;次流水流小而狭窄,靠西;两流居中处有“中潬(同滩,即中间的河滩地)城”一座,即河中间的河滩处有城,根据史料记载只有一座亭阁,并无城池。唐玄宗时的蒲津桥,架设于主流之上,跨度大约360米。

    建造新桥时,唐玄宗定了两条原则:一是“通其变,数纤不倦;相其宜,授彼有司”,即要变通思维,因地制宜,让专业机构去办;二是“俾铁代竹,取坚易脆,图其始而可久”,以铁代替竹子,以坚硬耐用的代替脆弱不经用的材料,要考虑确保长久使用。

    按照皇帝李隆基确定的原则,中书令张说逐一落实。

    构件的制造,“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镕而为伏牛,偶立于两岸,”经过炼烹、锉锻,制成铁锁,铸造深埋的铁牛,双双置于河两岸。

    造桥的工程,先用华山坚石加固了河堤,铁牛“襟束于中潬(河中间的沙滩)” 为锚,作为固定铁索之桩,“牛以絷缆”,以铁锁联结,铁人在侧辅之以力;桥体是用七八十艘小舟连接而成的,单艘小舟长约20米,宽约3米左右;以舟为梁,铁索连舟,“锁以持航”,保持稳定性;“亦将厌水物,奠浮梁”,还将易漂浮水上的船只等置于水中,使桥面漂浮于水上;对于老桥的“凌汛”“水浸”“腐蚀”问题,“疏其舟闲,画其鹢首”,通过船与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船头按照规划统一方向,梁间有距,搭板以连,沉溺锚锭,固定船体,其目的是“使奔澌不突,积凌不溢”,即使奔流的河水不越过桥身,遇到“凌汛”也不会冰水溢满。最后铺桥面木板,围上栏桅,金缫斯揽,固定两岸,车马行人登上桥面,一如陆地。

    唐玄宗建的铁牛为锚,铁人护佑,铁索连舟浮桥,自唐开元十二年一直到金元对峙,存在了500余年,成为黄河东西两岸秦晋交融、贸易往来的“名胜之桥”,也使千年古临晋关从“天堑”,变为连接长安及北方边镇的通途。更为重要的是,蒲津铁索桥,推动了黄河东西临晋和蒲州的繁荣,曾经的蒲津桥上,行人如织,车马如云,辎重往来,河两岸商号林立,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旅舍客栈……虽无京都大城弦歌曼舞之奢靡,却不乏商城驿站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之繁华。《蒲州府志》记载:蒲州城六雄之一,城二十余里,高雄建筑众,鼓楼连四大街、十六、小街、八十三巷,五十余亭台楼阁,二十四翰林,店铺众繁,商旅不绝。《平民县志》记载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樯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得益于蒲津桥带来的繁荣和地位提升,开元年间蒲州古城一度曾设有中都和节度使的驻地,类似于今天的派驻办事机构,其繁华甚至可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媲美,军事和政治地位都有所提升。

    蒲津桥建好后,唐玄宗李隆基曾两次过临晋关到北都太原巡视。据说第一次过从蒲津桥返回长安时,唐玄宗对新修的蒲津桥赞叹不已,留下《早渡蒲津关》一诗,赞叹“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赞叹“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赋诗即罢,风和日丽,春风宜人,龙颜大悦的李隆基,还诏令随行的群臣以《早渡蒲津关》为题赋诗,如今仅有丞相张九龄和中书舍人徐安贞的《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流传下来,纯粹是应景的唱和,算不得上乘之诗。由张九龄的诗句“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可知,蒲津关对于唐王朝贯通东西之重,徐安贞的诗句“仙掌临秦甸,虹桥辟晋关”“两都分地险,一曲度河湾”,恰切地表达了新桥对秦晋、对两都交通带来的便利。

    会昌四年(844)暮春,晚唐诗人李商隐,应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一带)任节度留后(唐代节度使缺任时的代理职务,相当于“代理节度使”)的朋友任畹邀请,为其“新创河亭”(一说在蒲津浮桥上建的亭子,一说在主、次河“中潬”建的亭子)赋诗,所赋贺诗《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中,留下“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的名句,可以想象唐代铁索浮桥宏伟景象。据说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时,路过蒲津关,感慨不已,将看到的景观写到了游记里。

    唐代蒲津桥的修建,不只是起到地理上的“一桥控三城”(临晋、蒲州、朝邑),也是唐朝廷控制山西解州食盐的关卡,更是长安向北多个驿道和官道的咽喉。近代甚至有人说,唐代蒲津桥是“晋商”雏形走出山西的第一步,也是“晋商”雏形走向域外的桥梁。

    翻看方志、史料中关于大庆关渡在唐代的繁盛记载,想象着往来的辎重、商旅,我想到的是唐代诗人殷尧藩《和赵相公登鹳雀楼》所描绘的丰收景象:“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这可能是所有商旅、农人最为盼望的意境。

    作者简介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 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导师。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不参加任何协会的自由创作者,有百余万字作品在网络平台或纸媒发表,推崇“写真诚的感情,写熟悉的生活,写醒悟的思想,写独立的观点”。

    总编:夏春晓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觅踪大庆关之一

    关锁咽喉何处渡——觅踪大庆关之一原创/拜啸霖追溯家族姓氏渊源,研究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左万户”,被蒙古民族敬奉为“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的先祖木华黎,其“统领伐金,经略中原”时有多次自大庆关渡黄河的记载,虽家乡在大荔,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35609.html

    觅踪大庆关之2

    觅踪大庆关之2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6.html

    觅踪大庆关之3

    觅踪大庆关之六 3关上烽烟随水去——觅踪大庆关之三原创/拜啸霖走到黄河边的防汛景观路上,才真切感受到黄河的风姿和气韵。极目远翘,黄河之水从北面的云天结合处而来,南去的波浪舒缓而优雅,丝毫没有壶口一带的惊涛拍案和波涛汹涌。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5.html

    觅踪大庆关之 4

    觅踪大庆关之4长河天险觅古渡——觅踪大庆关之四原创/拜啸霖和曾在原平民镇当过领导的“寺儿”哥闲聊得知,大庆关村名是近年才改的,以前叫新建村。但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大庆关的地名,明代隆庆四年(1571年)黄河改道后设有旧大庆关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4.html

    觅踪大庆关之 5

    觅踪大庆关之 5

    http://717400.nync.com/article/23423063.html

    觅踪大庆关之六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