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共同擘画新时代

    信息发布者:彭德华
    2022-08-15 04:26:22    来源:学习时报   转载

    2016年1月21日,习  近平总书记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针对“向何处去”这一中东之问,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在谈到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时,习 近平总书记引用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以此表达中方对阿拉伯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尊重与支持,体现了中方愿同阿方共享发展经验、共迎时代挑战,携手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许。


    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阿拉伯如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有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谚语文化,谚语在阿拉伯文化中的地位犹如哲学之于希腊人那样重要。阿拉伯谚语形象生动,寓意含蓄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

    “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即是由伊斯兰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之一的沙斐仪学派创始人、伊斯兰教法学家沙斐仪收集和传播的。相传他年轻时曾到沙漠中的一个游牧部落中生活了17年,背记了上千句诗歌、谚语,并将本土风俗习惯融合到其教法学理论中。这句谚语反映出阿拉伯人崇尚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真知的文化基因和倡导自食其力、自信自强的处世哲学。阿拉伯人的先祖生活于干旱广袤的沙漠,他们常常为寻找水源和牧场在大漠中跋涉千里,而沙漠中极端多变的天气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地形地貌,极易迷失方向。因此,孤独艰苦的沙漠游牧生活为阿拉伯人打上了“做事有主见且不假手于人”的文化烙印。因为他们深知,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每个人的情况境遇也不尽相同,照搬前人经验并不必然抵达终点,正确的道路只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需结合自身所处情境进行独立分析判断,正如该谚语的下半句所示,“事情最好亲力亲为”。



    如果进一步了解该谚语被记录传播的过程,不难管窥阿拉伯文明尊重地域多样性的立法传统的由来。这句谚语广传于阿拔斯王朝的鼎盛期,彼时王朝拥有西起摩洛哥、东接印度、北抵高加索、南至撒哈拉沙漠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以沙斐仪为代表的一批伊斯兰教法学家因而得以游历帝国治下的不同地区,他们发现这些地域间经济社会的差异决定了治理方式的多样性。例如,埃及尼罗河的灌溉体系与伊拉克两河流域的灌溉体系不同,因而两地的土地税就存在差异,而埃及和伊拉克的情况又有别于没有河流的地方。由此,在这些教法学家的影响下,意在尊重当地民众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公议”演变成为伊斯兰教逊尼派的立法原则。

    阿拉伯国家反对外部干涉、追求独立自主的历程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谚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二战后,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威胁着西方在中东的控制地位和石油利益。1951年11月10日,美、英、法和土耳其发布成立中东司令部的宣言,并要求埃及、叙利亚、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一起参加。该组织规定在所谓“紧急事态”下,成员国军队将受其统一领导。宣言一经公布,立刻遭到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中东司令部计划被迫流产。之后美国还陆续向阿拉伯国家兜售“中东防御组织”计划、《巴格达条约》,推行旨在填补中东“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这些霸权主义的政策都遭到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和谴责。1957年2月,埃及、叙利亚、沙特、约旦四国首脑于开罗发表联合公报,强调,“阿拉伯世界的防务应当按照阿拉伯国家真正的安全需要,由阿拉伯国家自己来建立”。时至今日,尽管个别西方大国依然为霸权私利在中东地区挑动阵营对抗,煽动“颜色革命”,推行所谓“民主改造”,甚至悍然发动战争,但阿拉伯人民捍卫独立自主的决心和精神从未褪色。


    人类智慧的哲思没有国界。“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的道理同样能在博大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共鸣。中国有句俗语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说的就是人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真切体会事理,旁人替代不得。唐人裴休诠释这种“证悟”之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引申至修身待人之道,则如《庄子·秋水》中“濠梁之辩”所讲,“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告诫我们不要总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引申为治国为政之理,则要因地制宜,以民为本,尊重不同地域间的多样化差异。正如《淮南子》里讲,“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圣人治理天下,并不是要强行改变人民的品性,而是依从人民已具有的品性,涤荡其中的污浊部分,引导他们向好的素质转化。习 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引用清代思想家魏源的名句:“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借此强调,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国情,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近年来,中阿在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真诚沟通、守望相助,不断凝聚团结合作共识,坚持发展持久伙伴关系,服务双方人民的共同利益,中阿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2021年7月结束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7届会议上,21个阿拉伯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一起,共同发出声援支持中国的正义之声,西方国家借口涉疆、涉港问题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展开的政治攻击,遭到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中国于2021年就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出了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等建设性方案,支持中东国家摆脱大国地缘争夺,以独立自主精神,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中阿务实合作的落脚点都在于惠及人民,人民满不满意是衡量双方合作效果的重要标尺。


    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学习是中阿双方的共同愿望,也是习 近平总书记2016年访问阿拉伯国家以来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中阿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于2020年6月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68个政党、政治组织代表就团结抗疫、中东格局、中阿关系等议题充分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除理念沟通外,中国还邀请组织阿拉伯国家政府官员进行实地考察交流。2021年10月,外交部组织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代表团赴青海省交流考察,17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驻华大使、临时代办及外交官参加。使节们表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堪称典范,走出了一条绿色、创新、惠民的发展道路,对阿拉伯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起点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还将继续发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精神,共同擘画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来源 学习时报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